主编访谈 | scientific reports发文数量如此之多,如何确保论文的质量-凯时尊龙官网

  主编访谈 | scientific reports发文数量如此之多,如何确保论文的质量-凯时尊龙官网

主编访谈 | scientific reports发文数量如此之多,如何确保论文的质量

2020/04/02
导读
如何拥抱新技术,更好地服务科研群体?

scientific reports主编richard white博士


访谈 | richard white(scientific reports主编)

撰文 | 叶水送


 ●        ●        


新冠肺炎疫情下,学术出版也在快速演变,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论文发表在预印本上,以加速学术交流和信息的传播。学术出版正迎来大的变革,那么除此之外学术出版领域最近还有哪些新动向呢,最近《知识分子》连线scientific reports主编richard white博士,就开放获取运动、期刊评价、scientific reports的优势以及挑战进行了访谈。

  

叶水送:你能否简单地介绍一下scientific reports吗?它的成功以及快速成长归结于哪些方面?


white:scientific reports是2011年推出的开放获取期刊,发表自然科学及临床科学各领域的原创科研成果。作为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出版的备受信赖的全球期刊,其引用量在世界期刊中居第11位,其2018年发表的论文实现了30多万次引用,在政策文件和媒体报道中也获得广泛关注。

 

我认为其快速成长和成功可归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scientific reports有严格的编辑和同行评议流程。该刊与自然科研的其它期刊一样,都以相同的伦理和编辑政策准则为指引,并且提供了令人尊敬和信赖的发表平台,因此科研界可以确信发表在上面的论文,不论其实验设计、结果还是结论都经过了严密的同行评议。其次,该刊的文章采用cc-by许可协议下的开放获取形式发表,这有助于提升论文的引用和使用量,强化与公众和同行的联系,更快地获得影响力。

 

叶水送:scientific reports是如何深入科研群体,并逐渐被科学家认可?


white:scientific reports并不以任何特定层级的科研人员为目标,其作者遍及全球,既有国际知名、获得过诺奖等奖项的资深科学家,也包括科研生涯早期的人士,因此形成了一个大型的科研人员社区。

 

知识分子:与传统杂志相比,scientific reports有哪些优势?一篇论文从接受到发表,scientific reports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哪些角色?这个周期大概是多长?


white:scientific reports不同于传统期刊,这主要体现在由谁来决定论文所描述的研究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在传统期刊,是由编辑来挑选符合期刊特定的影响力要求的稿件。而在scientific reports这类期刊,是由读者来判定研究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其衡量指标为下载量、引用量、媒体提及次数等;编辑则专注于从方法论、分析、统计和伦理等方面确保已发表研究的技术正确或科学完好。

 

scientific reports这样的平台有助于更多具备科学严谨性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有助于同一学科领域,或者跨学科领域的更多研究人员交流思想心得。

 

scientific reports不仅为科学共同体提供了一个开放平台来判定已发表研究的影响力,同时也制定了编辑流程来确保所有已发表研究具备科学严谨性、原创性及符合最高的标准。例如,我们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内部编辑团队,他们与来自70多个国家、覆盖40多个学科领域的1万多名编委会成员密切合作。每篇投稿都经过30多项检查,包括伦理批准、著者、竞争性利益、剽窃等。平均每篇已接受稿件要经过2位同行评审人及1位专业编辑的评审,经过1.6轮修改。

 

目前,论文从提交后并经过一轮修改到最终决定接受为146天。这个过程包括了这几个阶段:初步质量检查、编委会成员评估、同行评议、首次决定、修改。我们也正在投资一项方案以缩短发表时间,但前提是不牺牲质量和编辑严谨性,并让所有投稿都得到恰当的检查。我们还为作者提供其它一些高水准服务,如论文排版、运行用户友好的网站、推广论文等。

 

叶水送:你怎么看待最近在全球越演越烈的开放获取运动,scientific reports会支持plan s计划吗?


white: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作为scientific reports的出版机构,长期以来一直走在开放获取的最前列。我们认为,所有已出版的原创研究应尽快开放给所有人,让全球所有的科研人员都能立刻和方便地阅读和使用这些研究,并此为基础推动科研进展,加快未来科学发现的步伐。scientific reports是完全开放获取的期刊,这意味着该刊完全符合plan s计划的要求。

 

施普林格·自然大量参与了plan s计划的意见征询并在原则上欢迎该计划。但是,该计划的提议仍有令人担忧的地方,尤其是该计划所寻求的变化速度对于科研共同体和出版机构来说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个问题。我们将继续参加相关讨论并通过博客和社交媒体来分享我们的看法。

 

叶水送:同其他开放期刊平台相比,scientific reports的优势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white:scientific reports与自然科研的其它期刊一样,都以相同的伦理和编辑政策准则为指引,这种与自然科研的关联令人对该刊产生高度的尊敬和信赖。此外,该刊投稿简便,同行评议快速公正,实施开放获取,并与自然科研旗下期刊同样在nature.com平台发表,这有助于研究成果尽可能以最短时间传播给最广泛的读者。scientific reports每月访问人数已近150万,2018年度总访问量超过4900万。

 

叶水送:你怎么看待近几年中国基础科学的发展,中国在哪些领域引人关注?来自中国的论文质量近年有哪些变化?


white:当前基础科学占中国研发支出的一小部分,约为5.5%,但中国已建立长期的战略去继续增加对基础科研的支持与投入,以驱动深层次的创新。而且与研发投入一样,中国对基础科学的投入也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中国在许多基础研究领域都有突出表现,如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天体物理学、植物学、结构生物学等。


整体上中国的科研质量已有极大提升,这得益于快速的经济发展、不断增多的研发投入,以及日益增加的国内和国际科研合作。自然指数可以是衡量高水平科研的一个参照基准,该指数追踪发表在《自然》等82种世界一流自然科学期刊上的论文。最新的年度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的第二大贡献国。我期待看到中国科学家发表更多杰出的基础科学发现。

 

叶水送:我们了解,来自中国的论文接受比例要比其他国家低一些,你能否就此点评一下?我们想了解一下,投稿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文章主要因何被拒?


white:2018年该刊全球的平均接受率为56%,中国为35%。我们的编辑标准自该刊创立以来保持不变,不管作者来自何处,我们对所有的稿件都一视同仁。我们仅出版经严谨的同行评议流程而判定为科学上有效和技术上完善的科研成果。

我们的稿件接受门槛也一直保持不变,我们不断拒绝大量的来稿,因为它们无法满足我们对于论文发表的编辑标准。我们的目标是继续成为同类期刊中最好的,而且我们同您一样十分珍视该刊的质量。

 

叶水送:如何看待中国部分高校把scientific reports等刊物视为水刊,你怎么看待此事?


white:我不确知是什么给他们留下这样的印象,但我有兴趣在下次到访中国时与他们作进一步的了解。如我上面所说的,scientific reports与自然科研的其它期刊一样,都以相同的伦理和编辑政策准则为指引,并且有着严格的编辑和同行评议流程。我们对该刊的价值及质量深信不疑,部分依据就是我们发现2018年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25家研究机构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如东京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哈佛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

 

科学总是以他人的发现为基础而不断发展。但科学的进展并不总像《自然》论文那样飞跃式前进,大多数科学进展都是跬步向前的。重要的是,这些递增式进展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流程,并让尽可能广泛的读者读到。因为即使一项科学发现的潜在影响力貌似很小,或者受众面很窄,它也可以成为催生未来发现的“种子”。并且,科学发现的影响力有时比发表之前所预测的得要大。这类似于人们为什么依然选择做基础科研并发表成果,尽管这貌似无法直接和立刻就产生影响力。

 

scientific reports为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发表平台并服务于更多的科研群体,因而补充了自然科研旗下的其它期刊。鉴于它并不以(编辑的)自我兴趣来选择文章,该刊的论文接受率要高于《自然》及其它冠名“自然”的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s。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所发表的全部(或者大比例的)论文都代表着微不足道、毫不重要的贡献。例如,有超过220个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英国政府等的政策文件都曾引用scientific reports的论文。

 

叶水送:你觉得如果仅仅以影响因子来评价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等刊物是否公正?是否应该建立其他的指标来评价这些期刊?

 

white:尽管2019年scientific reports的影响因子已超过全球87%有影响因子的期刊,但自然科研已签署了《旧金山科研评估宣言》(dora),因此我们主张影响因子只是一系列用以评估期刊的指标之一。我们相信该刊的其它运转指标也有全面的良好表现,如特征因子(eigenfactor®)、论文影响力分数、h5 index、immediacy index、两年和五年影响因子等。我们敦促所有机构在评估科研人员时依据其科研的质量而非所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


我们希望各机构能继续认可scientific reports的价值,我们也会努力提供一系列有助于展示其实力的计量指标。

 

叶水送:你觉得未来学术出版会怎样发展,有人认为应该将论文发表的主动权交给研究者本人,而不是学术期刊的编辑?

 

white:出版作为一个流程或行业来说正面临一个有趣的时代——开放科研的技术发展、科研及出版政策的变化,以及市场内部的创新发展,正让我们能够以许多创新的方式来发展和传播科研。我们可能会看到出版继续朝着更加开放、更加数字化及更注重提供服务的趋势发展。我们坚定地致力于出版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使之在全球都更易于获取。为此,包括scientific reports在内的期刊都会不断灵活调整。我们有责任继续为科研共同体提供高水准的出版服务,确保科研成果易于获取和分享,并继续满足人们对我们期刊的质量预期。

 

叶水送:随着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scientific reports如何拥抱这些技术,更好地服务科研群体?


white:scientific reports致力于整个出版过程都带给作者和科研人员更好的体验。我们会继续创新以提升效率,这包括投资新的技术以减少作者投稿时间,以及将稿件与编委会成员或同行评议人进行更好的匹配。

 

叶水送:每年scientific reports发文数量如此之多,如何确保论文的质量?以及如何建立这样的体系应对如此多的论文投稿?未来scientific reports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什么?


white:随着该刊的快速发展,我们也在采取各种措施以确保继续提供同样高水准的作者服务,并一如既往地使用同样严格的政策。这些措施包括扩大编委会成员的数量,以快速、精准地进行稿件匹配;增加内部编辑数量以继续确保编辑标准;继续进行系统开发以提升出版流程及内容发表后的可发现性。我们相信该刊今后将继续在临床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