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向东首次回应:与神经所杨辉论文争议始末-凯时尊龙官网

  付向东首次回应:与神经所杨辉论文争议始末-凯时尊龙官网

付向东首次回应:与神经所杨辉论文争议始末

2020/08/07
导读
“希望这事能往正道上引”

2016年付向东在厦门大学讲述神经元再生方面的工作,图片来自xmu.edu.cn



撰文 | 叶水送

 
●        ●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终身教授、国际知名生物学家付向东与中科院神经所科研新星杨辉之间的论文争议曝光已有一个多月。
 
7月3日,中科院神经所向外界发布公告表示称,“成立由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和中科院外专家组成的调查组,对此事进行调查”。此后,杨辉在第二份公开声明中表示,“没有及时交流工作进展,深表歉意”。但对于是否窃取付向东未发表的科研成果,杨辉未直接回应。目前,相关调查仍在继续中。
 
近日,《知识分子》连线付向东,就为何实名举报、事件经过,以及科研中是否存在跑马圈地等问题向他提问。在回应中,付向东就他掌握的一些资料,以及跟杨辉沟通的内容做了回复。


interview


 


1


为何实名举报,然后公开?

 

知识分子: 你在举报信中说,2018年6月14 号,你受中科院神经所蒲慕明所长邀请,在中科院神经所报告了你们未发表的、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研究成果。为什么要去神经所演讲未发表的工作?
 
付向东:学术交流和研讨旨在促进科学思想交流,分享各自的最新见解和研究成果(包括未发表数据),以促进科学研究。学术报告本就应该与同行交流一些最新进展,包括比较成熟但未发表的工作。我到神经所报告主要是因为与蒲慕明所长以前是我在 ucsd 的同事,也是多年的朋友,希望请教并探讨将来的合作。
 
知识分子:就你所知道的,杨辉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到ptbp1因子的?
 
付向东:应该是在2018年6月听完报告后,这是杨辉第一次知道有ptb这个基因的存在,当然也是第一次听到敲降ptb可高效地在小鼠大脑中将神经胶质细胞转化成神经元,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在此之前他并不知道ptbp1以及其基本功能,甚至直到2018年7月份他还记不住ptb的名字。国内的科学界同行给我提供了一些证据,对于你的提问我尽量采用杨辉的原话给予答复。
 
2018年6月14号杨辉在其微信群里提到,“今天问问他(付向东)pd治疗的事”。并询问:“一个 microrna 效果这么好?这个(ptb 敲降)和过表达转录因子哪个转分化效率高啊?” 2018年7月8号,杨辉还表示,“老付发现的那个ptb还是什么,稍微打破平衡,胶质细胞就100%变神经元了,不知跟 super-enhancer 有没有关系。现在我也在做老付这个,虽然基因名字跟学生说后就忘了。”
 

上图为杨辉课题组论文发表于4月8日,下图为付向东课题组论文发表于6月24日

 
知识分子: 就你了解,杨辉为什么对这项工作感兴趣?
 
付向东:可能是准备利用当时别人在《细胞》杂志刚发表基因敲降的方法开展一些工作。初衷只是发表一篇文章而已,不想捷径走得如此轻快,贪心也就出来了。2019年1月29号,杨辉曾在微信群里表示,“我就是看到老付的决定做的,几个月啥都做出来啦,不过我是卖新方法。” “我现在就闷头做这个,越做感觉效果好得吓人啊。几个疾病模型中 rescue 的效果好的吓人,真正用于病人的话我觉得值得诺奖哦”。于是在神经所新闻发布会中,“卖新方法” 变成了 “原始创新”,有了这一 “重大突破。”
 
知识分子: 杨辉的工作为什么会做的这么快?
 
付向东:这要从几个方面来看。第一,杨辉听完报告得知整个实验的构思、靶点、方法以及结果,采用逆向工程大大加快了实验的进程;第二,杨辉并没有展现神经元转分化的过程,因此是不实锤的,所得出的结果并没有排除实验假象,特别是 gfap-cre 在内源神经元中的泄漏表达这一领域中众所周知的现象;第三,杨辉的实验由神经所多个实验室集体参与,一起赶工。2019年1月29号,杨辉表示,“我现在都是有一个想法临时组团队的,我们所的pi(研究员)被我挨个拉了一遍,(我)自己只负责分子部分。我现在是边做边看背景材料。”
 
知识分子: 为何要实名举报,然后再公开?
 
付向东:4月初杨辉论文即将发表的前几天,通过第三方我第一次得知杨辉在进行类似工作。在此之前我曾多次到神经所与蒲慕明所长交流我的工作,包括2018年6月在神经所做的报告。直到2019年暑假期间,我还与蒲慕明交流我们的审稿情况的进展,以及正在进行的补充实验。然而无论是蒲慕明还是杨辉,对于他们当时正在做相关实验未提只言片语。听到杨辉论文即将发表的消息后我向蒲慕明了解情况,提出剽窃的质疑。蒲慕明所长认为杨辉的行为属 “灰色地带”。
 
当时杨辉谎称实验始于我报告之前,并拒绝提供dna引物订单证据。原本寄希望于国内学术界能对该事件的真相进行彻查,然而两个月有余,并无相关调查。于是,我写了一封实名举报信,投递给中科院、科技部和国家自然基金委。写信的宗旨是借用杨辉事件引以为戒,希望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对现今存在的科学诚信问题的重视。
 
除了以上三个单位,举报信还寄给少数相关人员。至于举报信是如何泄漏出去,我毫不知情。其实出现在网上的举报信只是原文的前一半,后一半内容主要讨论科学诚信的重要性和科学不端行为将会对中国科学造成严重的后果。
 
知识分子: 你跟杨辉有无在私下沟通如何处理此事?
 
付向东:有的。2020年7月5号,杨辉在第二次声明发表前私下里表示,“我确实是听了您的报告,我才知道ptb这个基因”。“现在才真正了解到您是多么可敬的学者。” “这些文字熬夜写出来的,没给任何人看过,也没任何修饰和措辞,只是希望能表达我真实的感受和歉意。” 看到这些,我觉得我能原谅他,实事求是就行。
 
其实,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我给了他多次纠错的机会,但是在他第二次声明出来时味道又变了,明显避重就轻、文过饰非,估计是他本人也受到了多方的压力或指使。

 


2


如何看待科研领域的 “灰色地带”

 

知识分子:什么是科研领域中的 “灰色地带”?你如何看待灰色地带?
 
付向东:学术交流和研讨旨在促进科学思想交流,分享各自的最新见解和研究成果,以促进科学研究。然而,现实中总有一些急功近利者,他们摒弃原始创造的科学理念,走捷径、抄近路、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不少人将科学研究变成了谋取功名的工具,并不认为剽窃他人科学思想有何不妥或不道德。他们从学术会议或交流研讨中得到他人有价值的研究思路和策略,立即动用自己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快速重复他人研究工作并抢先发表,并宣称是自己的原始发现。这些 “发现” 往往是资源和利益驱动的,并非为追求科学卓越而付诸努力的结果。这是一个很大的 “灰色地带”。当下的确有人踏在这块 “灰色地带”,通过剽窃他人科学思想和未发表成果不断地产出一个个 “原始发现”,并因此迅速成为 “明星” 科学家。
 
资深科学家和明星科学家对科学界及年轻科学家具有巨大的影响和榜样作用。然而,如果他们的学术成绩都是基于 “灰色地带”,那么给同龄人以及学生树立了什么样的榜样?
 
知识分子: 在你看来,如何定议剽窃?
 
付向东:让我借用蒲慕明的话来定义剽窃吧。2020年2月28号,蒲慕明所长在科研诚信讲座上表示,“未适当说明来源的方式,掠取别人的想法,程序,结果或文字” 都是剽窃。
  

 


3


如何看待科学研究中的竞争

 

知识分子:如何看待科学研究中的竞争?
 
付向东:我是非常鼓励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这也是我多年一直坚持在报告中讲述未发表的工作目的。若杨辉事先告知相关研究并指明出处,实验结果可靠,我会全力支持。重大科学发现,越多人能重复越好。
 
其实,我们对于ptb在治疗神经元退化疾病的发现也是浸透了许多科学家多年的努力:ptb基因是由诺奖得主 phillip sharp 1989年发现,分子生物学鼻祖 tom maniatis 2007 年将其联系到神经调控中,世界上许多实验室也展开了相关研究。我们团队是在rna领域中大多数同行都停止了ptb作用机理研究后,才开始这方面工作的。由于一些意外的发现,经过漫长的钻研与探索,才取得了重大成果。纵观世界任何一个科研成果的发现都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不懈的研究与努力。
 
在科学界几乎不存在大佬圈地这一说法,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学术研究。只要是公平的、透明的竞争都是可行的,科学交流就是在公平和透明的基础上,将科学研究推向快速发展。
 
知识分子: 通过这一事件,你想要传达的诉求是什么?
 
付向东:之所以写实名举报信,主要是让大家重视这个问题:什么是正常的科学交流,什么是科研伦理,如何纠正国内现在不好的科研环境。希望这事能往正道上引,加强科学道德、科学诚信教育,让科学界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一个更健全、完善、诚信的科研环境。

作者简介

叶水送,知识分子网站执行主编,关注基础研究与创新,亦对科学史和人文感兴趣。邮箱:shuisong@zhishifenzi.com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