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授在中国 | 东工大退休后在北京,研究环境飞跃发展的中国-凯时尊龙官网

  日本教授在中国 | 东工大退休后在北京,研究环境飞跃发展的中国-凯时尊龙官网

日本教授在中国 | 东工大退休后在北京,研究环境飞跃发展的中国

2019/09/30
导读
像我这样的it类研究人员,如果是在大约25年前的工作站全盛时代,情况如何可能就不得而知了,但现在计算机环境的性价比得到改善,因此设备和研究预算基本不用担心。中国政府的千人计划项目打造了一个十分完善的研究环境。现在正是在中国开展研究活动的良机。非要为此提一个建议的话,应该就是如果有机会要“趁年轻先学好中文”。

 图片来自unplash.com


① 请问您在中国开展研究活动的契机是什么?


进入2014学年后,周围的人纷纷开始问我:“老师明年3月也要从东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东工大)“毕业”(退休)了,毕业后有什么打算?”等等,我自己也开始不由自主地思考这件事,当时正好有一位以前在我研究室待过的北京理工大学(bit)的老师问我:“要不要申请中国政府的千人计划,到中国来?”我查了一下“千人计划”(中国政府实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后发现,用一句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申请这个计划就像买彩票(即使买了也几乎不会中奖,但中奖的话则相当厉害)一样。我在东工大的那些年,一共从28个国家接收过100多名研究人员和学生,2周后,中国其他大学的老师也问我要不要申请这个计划。我基本没想过到海外工作等,不过决定申请最先邀请我的北京理工大学试一下。


除此之外还收到了其他一些邀请信息,秋天的时候,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通过东工大的校长邀请我担任“北京研究联络中心的主任”。这份工作跟买彩票不一样,当选概率相当高。我查了一下,jsps的办公室与bit都位于北京中关村,距离非常近,如果两份工作都能应聘上也可以兼任,因此不由觉得像是命运的安排一样,便接受了邀请。于是,2015年3月底从东工大“毕业”后,4月1日立即以jsps北京研究联络主任的身份到北京赴任。这份工作不是研究职位,而是管理职位。另一方面,bit的千人计划让我准备的应聘文件是平时申请大学职位时的好几倍,虽然2014年9月前后就提交了申请,但经过重重严格审查,一直到2015年6月份才内定下来,之后又进行了各种协商,实际上任的时间是中国新学期开学的2015年9月。


② 请介绍一下您自己的研究主题和所在研究室的基本信息等。


我是电气专业的,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习的是强电,上大学后先学了弱电和通信,后来决定学习信息科学(computer science)。读研究生时,日本的大学终于开始有信息学科,关于当时的研究主流,硬件方面的主题为开发高性能cpu和大规模存储单元、软件为高效率os和计算机言语。我觉得,这些研究虽然并不容易,但只要努力就能克服困难。即使努力似乎也很难的主题是被定位为外围技术的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我读研究生时选择了模式识别相关的主题,取得了学位。这是与人类的认知或者认识有关的研究,方法论以模糊逻辑为基础。但在当时的1970年代,学术界并不认可模糊逻辑,我只好艰难地进行研究。后来,应用开始以图像识别、智能控制和机器人等为中心推进研究,学术领域则围绕涵盖了ai、模糊、神经、ga/ec、混沌、分形等的关键词计算智能(ci: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日语中的“计算智能”一词是我创造的)进行研究,一直到今天。


我在bit的研究室共有15名成员,现在除了我之外,还有1名博士后研究员、1名(日语熟练的)秘书、3名博士生和9名理学硕士生。与当初邀请我的那位教授的研究室成员加在一起共有30人左右,我们在300㎡左右的空间里运营研究室。


 在研究室里(右侧为熟悉日语的秘书)


我还有jsps的工作,jsps的办公室与bit研究室之间的距离非常近,不到10分钟车程,因此我平时一般在jsps的办公室里,根据需要有时(比如下午4点到晚上)会去bit。也就是说,我在bit的身份或许可以理解成日本大学里的合作教授。


③ 大学里是否有值得一提的设备和支援制度?


像我这样的it类研究人员,如果是在大约25年前的工作站全盛时代,情况如何可能就不得而知了,但现在计算机环境的性价比得到改善,因此设备和研究预算基本不用担心。中国政府的千人计划项目打造了一个十分完善的研究环境。


我稍微介绍一下千人计划项目。中国发生过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对知识分子来说非常不幸的时代。之在邓小平的号召下,启动了俗称“海归政策”的项目,目标是在21世纪到来之前吸引在海外工作生活的100名中国研究人员回国。进入本世纪后,又启动了可以算作海龟政策延伸项目的千人计划(http://www.1000plan.org/en/)。包括中央部委引才计划、地方引才计划、以海外华人(部分外国人亦可)为对象的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和青年人才计划,以及外国专家(外专)计划等多种项目,各项目计划每年引进数十名至上百名人才,10年左右合计引进一千人,为此进行了公开选拔,据说目前全球合计已有7000名左右的高层次人才通过该项目来到了中国。每个项目的时间基本都是5年,包括一次性启动资金和研究资金等在内,当选者合计将拿到1亿日元左右的经费。条件非常诱人,而且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前年我参与竞聘时的某个项目,全球共有约5千人应聘,最终只录用了86人,难度非常高。我参与的是外专项目,但我在东工大时指导的中国博士留学生中,有2人入选了创新人才项目,1人入选创业人才项目,目前正在中国大展身手,这让我觉得有点自豪。


④ 请介绍一下日本与中国的研究环境有何不同。


受文革等的影响,中国目前缺少55岁以上的高级人才,不过解决这一点只是时间问题。在55岁以下的年龄层,从欧美或者日本留学归来的很多优秀研究人员都成了各领域的领导者,以nsfc(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供的远远超过jsps科研经费预算的研究补贴为首,中国大力提供了研究支援和大量风险投资支援等,现在的中国让人想起了1980年前后提出japan as no.1时期的日本。当时我们经常被前辈严厉批评说:“日本人利用欧美创造的研究成果推出了很多应用研究成果,但很遗憾,并没有诺贝尔奖级别的原创成果”。不过,那时开展的基础研究进入本世纪后获得了很多诺贝尔奖,成果得到了认可。同样的情况正在目前的中国悄悄上演,对此,思考日本的未来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必须要有危机感。


⑤ 您对正考虑在中国开展研究活动的研究人员有何建议?


在jsps的日本人海外派遣项目中,希望去美国和西欧各发达国家的人比较多,派遣到中国的人数始终是一只手就能数过来。也就是说,日本研究人员的视线还没有转向中国。不过,就像我前面说的一样,中国的研究环境非常完善。


 在研究室里开研讨会


另外,现在网络很发达,实际能自由收看日本的电视节目,也可以随时往日本打(视频)电话。(只要没有深入涉及政治问题等)在北京的生活甚至比在东京还要方便和安全。


所以,现在正是在中国开展研究活动的良机。非要为此提一个建议的话,应该就是如果有机会要“趁年轻先学好中文”。


 本文作者:广田薰


日本学术振兴会北京联络中心主任、北京理工大学外专千人计划特聘教授、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


新潟县出身。1970年毕业于长冈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74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1976年从东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理工学研究科硕士毕业,1979年从东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理工学研究科博士毕业。曾就职于相模工业大学(1979-1982年,专任讲师)、法政大学工学部(1982-1995年,专任讲师、助教授、教授)和东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综合理工学研究科智能系统科学专业(1995-2015年,教授),2015年起任现职。研究领域为计算智能(ci: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注:本文转载自客观日本。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
网站地图